当前位置:首页  >  时尚 > 文章正文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

作者:佚名

席卷朋友圈的“野餐热”持续了好几年,如今在小红书上搜索关键词,从地点选择、场景布置到拍照技巧的攻略笔记已经突破49w篇,成就了每一个时尚丽人精致的朋友圈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

这些西式的野餐风格看多了,有时候会回想,我们的古人又是如何进行踏青郊游活动的呢?

最出名的春游发烧友莫过于孔子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

在《论语·先进》中,曾点说:“莫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风乎舞雩,咏而归。”孔子对此表示十分赞赏。

而到了唐朝,春游才真正成为一项全民活动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2
张萱 《虢国夫人游春图》局部
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,当时的女子春游,通常会约上几个闺蜜,路上遇到好花,就在花前坐成一圈,解衣作帐,就地野宴。

同时还记载了美女们的趣味小游戏:“长安士(仕)女,春时斗花,戴插以奇花,多者为胜。”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3

那么问题来了,除了斗花草外,古代仕女在野餐时还有些什么小心机来攀比炫耀呢?

这就要从一个叫“樏”(lěi)的物件说起。

什么是“樏”?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4
清中期 掐丝珐琅食盒 (五件一套)
樏,亦称食垒,俗称“累子”,即盛放食物的盒子,多层,内有格, 因便于提携,后多春游野餐时用之。

从文献来看,樏在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。南北朝刘义庆在《世说新语》中云:“在益州语儿云 :‘我有五百人食器。’家中大惊。其由来清,而忽有此物,定是二百五十沓乌樏。”可见,一沓樏可以满足两个人的食用量。

从《说文》、《康熙字典》等文献中可以得知,樏、槅、攒均为一物也,今天我们统称为食盒,汪晓东认为用“樏”命名则更为贴切。

“樏”的形制演变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5

原始瓷戳印纹多子盒(春秋)

在形制上,相对简洁实用。瓷器樏最早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6

青瓷槅(三国)

在魏晋时期,贵族逐渐讲究饮食的奢华,槅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受用,所以,槅的分格渐多。西晋统一中国,樏又传入黄河南北,此时方樏也出现了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7

手捧花型樏侍女图(唐)

唐代的樏开始出现花型。图中仕女双手捧樏,共两层,外形为四曲海棠花型,有底有盖,小巧玲珑。花型器物之所以出现在唐代, 首先是统治阶级的审美取向的引导,女皇武则天爱花,据传一次女皇醉酒赋诗一首:“明朝游上苑,火速报春知。花须连夜开,莫待晓风吹。”女皇爱花之甚可见一斑。 其次,是植物拟形器的发展。前朝主要是以动物为主的器型,唐代之后,以花草为母题的装饰比比皆是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8

多子槅 耀州窑烧制(宋)

宋代的槅为圆形,但一般带盖,内部可盛装小碗,造型相对精致。这种装置不仅出于形式上的美观,同时亦可避免挪移时杯子在盒内相互碰撞而取得稳定的效果,这样的多子槅适合单人双手捧拿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9

备祭图(辽)

辽代的樏受异域文化的影响,樏的形式仿照建筑样式,顶部为盝顶, 倒角收边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0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1

螺钿樏&提梁樏(清)

清代的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, 比较重视装饰,无论是漆器、瓷器,或是竹编或藤编的樏,均有复杂的图案。在樏中镶嵌宝石、金属之类纯装饰的物件,也是典型清代食樏的特点,如螺钿樏(左图)。清代的食樏在整体造型上受明代影响,简约、大气、稳重,但在局部比较重视装饰,尤其是宫廷用品。如右图为晚清时期的食樏(现藏于故宫博物院),内分三层,可盛装不同的食物,四角包铜装金,用料为紫檀,是晚清时期生活用具中的精品。

“樏”的意蕴象征
#01
炫耀:仕女的游宴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2
周昉 《簪花仕女图》局部
野炊、野宴源于游牧民族,至唐时兴盛于都市。皇室贵胄狩猎出行时往往携带野炊器具。在人们的潜意识中,认为游宴是文人士大夫的活动,殊不知,在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专门为仕女们举行的两种野宴活动, 即探春宴与裙幄宴。这两种宴席都是在春天,都是由宦官及富豪之家的年轻妇女们组织的。

探春宴一般在每年正月十五之后的几天之内举办,《开元天宝遗事》卷下记载 :“都人士女,每至正月半后,各乘车跨马, 供帐于园囿,或郊野中,为探春之宴。”

裙幄宴一般是在每年三月初三举行,因花裙作为饮宴的幕帐而得名。《绀珠集》载 :“解裙四围遮,远如帘幕焉,故谓之裙幄。”唐《辇下岁时记》:“长安士女游春野步,遇名花则设席藉草,以红裙插挂以为宴幄,其奢侈如此。”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3
周昉 《簪花仕女图》局部
这种宴会风韵别致,食品则是家中预先准备好,盛装于樏中,由仆妇丫环携带;然后仕女三五结伴,欢歌笑语,乘车坐轿,选一花草茂密之地,四周插上竹竿,将裙子挂在竹竿上围成一圈做成帷幕,唐代的仕女衣裙以裙宽肥大为美,脱下衣裙上身还有衣衫,而且衣裙由好几幅帛布拼接而成,十分华丽。

此外,明清时期,封建礼教制度逐渐式微,江南女子们以宗教信仰为借口,用烧香敬神的名义野游。尤其在清末,女子盛装出游的情形已经十分普遍,“观者倾城,万船云集。远郡士女,结伴纷来,鬓影衣香,雾迷七里”。

仕女宴饮往往与文人士大夫不一样,前者的炫耀心理更强。她们在野宴时打扮得花枝招展,借助可见的形式展现自我身体之美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4
周昉 《簪花仕女图》局部
如在“探春宴”中,仕女们攀比谁带的花名贵与娇艳,裙幄宴比谁的衣衫华丽。服饰、器物的有意展现,强调群体之间的差别,此外,也可获得群体成员内部的身份认同,仕女也有等级之分,尊卑有序。

当然,野宴重点还是在于宴,食物的多寡、食器的精致与高贵与否均是她们攀比的对象。尤其是樏的造型,凸显新奇、高贵之气。所以,这类野宴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食具造型的发展。樏在这样的场合就成为了仕女们攀比的对象之一,器物的设计师与制造者在形式与装饰上也迎合了她们的需求,这也是花型樏在唐代盛行的原因之一。
#02
盒与和合:吉祥祈福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5
黄山寿 《和合二仙》立轴
在中国吉祥图案中,常出现“和合二仙”,虽然范式图像在朝代的更替中产生变异,但圆形食盒却一直被延续使用。

《周礼·地官·媒氏》疏说 :“三十之男,二十之女,和合使成婚姻。”汉焦赣《易林·小过之益》也说:“使媒求妇,和合二姓。”盒谐音“和”与“合”,寓意和合之美。

在民间传说中,和合之神为万回,明田汝成《西湖游览志余》卷二十三载 :“宋时,杭城以腊月祀万回哥哥。其像蓬头笑面,身着绿衣,左手擎鼓,右手持棒,云是和合之神,祀之可以使人万里亦能回来,故曰万回。今其祀绝矣。”

但清翟灏《通俗编》(无不宜斋本)卷十九云:“今和合以二神并祀,而万回仅一人,不可以当之。国朝雍正十一年封天台寒山大士为和圣,拾得大士为合圣。”

不论是“和合之神”万回也好,或是“和合二圣”寒山、拾得也好,在民间造像中都是以“二仙”出现, 一人手持荷花,另一人则手捧圆食盒,取和(荷)合(盒)谐好之意, 并悬挂于中堂,寓意“家和万事兴”;也常出现于婚礼仪式中,寓意夫妻和合美好。这种习俗,始于宋,盛于清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6

目前遗留下来的关于和合二仙的画面中,随着朝代的交替,和合二仙的图像有所变化,和合二仙披头散发的僧人形象演变为两个福娃,一人手持荷花,一人手捧圆形食盒,还从盒内飞出五只蝙蝠。荷花,又称莲花,寓意蒂莲之意,即缔结良缘 ;圆形食盒,象征好合之意。

后来黎明百姓为了祈求风调雨顺,庄稼丰收,范式图形逐渐有了改变,荷花演变成禾叶或禾苗,保留圆形食盒,在明代民窑青花瓷器上就出现了手持禾苗的和合二仙。清延续明,以禾苗和稻禾取代了荷叶。民间艺人为了图形的简化,隐去人物,仅以和合二仙手持的器物出现。荷花、食盒与灵芝(如意),象征“和合如意”。

七夕快要到了,

如果一个古代男子看到这里,

或许也想为自己心爱的女子准备一个“樏”,

既满足虚荣心又能吉祥祈福,

想必不会被划入“直男礼物榜”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7

然而,

“樏”却是不能随意乱送的,

因为它还有以下两种意想不到的象征意蕴:
#03
赐死:权力的象征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8
顾闳中 《韩熙载夜宴图》
我国赐死制度源自商代,延续至晚清。《汉书·贾谊传》记载,古时大臣“有大罪者,闻命则北面再拜,跪而自裁,上不使摔抑而刑之也”。

《史记·白起传》:“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,自裁。”《新唐书·刑法志》:“五品以上罪论死,……或赐死于家。” 其后《唐律疏议·断狱下》有“五品以上犯非恶逆以上,听自尽于家”的规定。赐死制度是君主专制的权力象征,君主通过赐死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,强化至高无上地位与权力。

可见,赐死是一种不可逆的指令,相较于刑戮,通常是为了让被赐死者能够保有最后的一点尊严。这种命令必须执行,如若不从,则受到更严厉的酷刑,甚至株连九族。赐死的方式有多种,如给予被赐死者白绫(白色的长布条),令其自缢;给予被赐死者宝剑,令其自刎;给予被赐死者毒药,令其自鸩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19

还有一种被赐死者可以任意选择死亡的方式,如赠送被赐死者空樏, 寓意“禄尽命绝”。如三国时期的杨修之死,曹操给杨修送去一个空樏,杨修一看就知道君主的意思,于是拔剑自刎。曹操之所以杀杨修,《三国志》记载 :

植既以才见异,而丁仪、丁廙、杨修等为之羽翼。太祖狐疑, 几为太子者数矣。而植任性而行,不自雕励,饮酒不节。……植尝乘车行驰道中,开司马门出。太祖大怒,公车令坐死。由是重诸侯科禁,而植宠日衰。太祖既虑终始之变,以杨修颇有才策,而又袁氏之甥也,于是以罪诛修。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20
红木五彩点螺花鸟瑞兽食盒(清)
清代的同治皇后阿鲁特氏(嘉顺皇后)也是属于自杀式的他杀。关于同治后之死,史料记载有多种说法。

同治驾崩,嘉顺皇后的父亲崇绮请示慈禧如何安置同治后。慈禧本就不喜欢同治后,想借崇绮之手灭了皇后,意图让其殉葬。崇绮为了保住一家老少的性命,央人给嘉顺皇后送一个空樏,同治后见是家中的食器,当然悟得父亲的苦心,也明了是慈禧的懿旨。为了避免殃及家人,嘉顺皇后自尽。

另外,有资料显示皇后绝食时,崇绮内心焦急万分,于是买通宫廷里的一位内官,给女儿送去一付食樏,里面装着女儿爱吃的熟食,只可惜送的过程中,被人做了手脚,等递到皇后手中,只剩下一个空樏。结果就完全不同,嘉顺皇后自杀。

虽然每一个史料记载不一定是真实的,但如此众多的资料汇聚在一起足以证明,在我国古代君权帝制社会,空樏确实与死亡联系在一起。
#04
陪葬:事死如生

唐朝女性春游(古代仕女出游野餐拿什么)插图21

象牙镂雕提食盒(清)

台北故宫博物院藏

在中国古人看来,天下万物皆有灵,人死只是表示离开了现实的世界,而人的灵魂却永远不会消失,它将生活在“冥”间,并期待转世。在历代陵墓中,均发现大量的食物及盛装食物的食器。《礼记·檀弓上》载 :“宋襄公葬其夫人,醯醢百瓮”。曾子曰 :“即曰明器矣,而又实之。”

陪葬食物的丧葬习俗由来已久。这和今天我们祭祀祖先摆放食物的观念一致。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,还要吃饭,与现世界的人一样地生存,所以,要给死去的灵魂陪葬食物。宋代高承在《事物纪原》中载 :

今丧家棺敛,柩中必置粮罂者。王肃《丧服要记》曰 :昔鲁哀公祖载其父,孔子问宁设五谷囊者,公曰 :“否也。五谷囊者,起自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死,恐其魂之饥也,故设五谷囊。吾父食味含脯而死,何用此为?”

恐魂饥是陪葬食物的原因,人虽死,其魂不死。“神之口腹,与人等也。推生事死,推人事鬼,见生人有饮食,死为鬼,当能复饮食……。”

陪葬食物自然需要搬运与盛放食物的樏,樏也一同陪葬,或将食物取出,樏叠放在墓室的一角,樏与其中放置的食物一同构成了人们对事死如生的精神诉求。

一个小小的樏,便有说不尽的故事。

对于古人而言,樏的物质功能很简单,但它在特定的环境下、特定的时间段里蕴含的象征意义却耐人寻味。

一种器物的象征性被大众或某一个群体认同,通过物件来传达信息,也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内敛、委婉的性格特征。

本文标签: 仕女   野餐   插图  

本站所发布的文字与图片素材为非商业目的改编或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侵权或涉及违法,请联系我们删除,如需转载请保留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wanyaow.com/news/318.html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最近更新 | 网站地图

CopyRight 2022 www.wanyao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万药健康网 版权所有 | 冀ICP备20020072号

声明: 本站所有内容均只可用于学习参考,信息与图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,如内容侵权与违规,请与本站联系,将在三个工作日内处理,联系邮箱:coolsec#foxmail.com